《芳华襄渝》,是忠实记载铁道兵和学兵修建襄渝线,及至铁道兵发展历史的一部纪实性汇编。编著者刘炜是一名铁三代,外公是1950年入伍的志愿军铁道兵,父亲1960年入伍的铁道兵,自己是石家庄铁道学院(原铁道兵工程学院)毕业。5岁住进安康铁道兵大院,至今仍十二局三公司工作,与铁道兵是一辈子的情缘。
刘炜对铁道兵的爱发乎真情,今年陪同外公、父亲二位老铁道兵重走襄渝线,自己又买慢车票从安康到宣汉细细考察。由于认真,因为真实,所以读来尤其感人。其中原文收录了1971年8月3日《报》报道当年大成隧道抢险的通讯《团结战斗的胜利凯歌》和5808部队干部工作会议交流报告1972年12月10日(原文)及众多亲历者的讲述尤其珍贵。我是一名铁二代,我也曾陪着父亲坐慢车去宣汉考察襄渝线,步行进入大成隧道。所以对这本《芳华襄渝》特别认同,也非常愿意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全国铁道兵战友品读。
《芳华襄渝》,全书约7万字。铁道兵公众号将分十二章予以连载,敬请持续关注。
我的家是铁道兵之家,更准确些是铁二师八团之家,外公1950年从一名重庆的司机学徒参军到抗美援朝前线,抢修过鹰厦铁路,参加了包兰铁路、湘黔铁路等建设任务。父亲1960年入伍,参加了湘黔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建设,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84年兵转工,从一名卫生员成长为一名技术9级军医。我则是从93年从石家庄铁道学院(原铁道兵工程学院)毕业,一直从事铁路、公路建设管理工作。从小时侯有记忆起我的家就一直住在铁道旁边,听着火车的汽笛声长大,房子一直是油毛毡夯土墙的临时住房,学校则是没有电灯靠煤油灯的复式学校,从5岁到安康部队大院算起,到今年再回到太原十二局三公司基地,与这个团队的交情有40年了,在这个大院里我自己从穿着开裆裤的儿童变成了向奔五进发的中年人了。
弹子一挥间,曾经英俊潇洒父亲已退休了,变成了古稀老人。他们战友们天各一方,这些年陆续建立了微信群,交流慢慢的变多,战友情谊更加浓厚了,今年他们卫生队的战友们重走襄渝铁路,并在西安革命公园旁边的陇海大酒店进行聚会,重温血溶于水的深厚战友情谊。今年中秋佳节我陪二位老人也到安康故地重游,去了曾经战斗生活过的蒿坪、鳖盖子、、寇家沟等地方,回来后就有了想写一点什么的想法了,为此从老夫子旧书网买了一本铁道兵二师师长倪恒昌写的一本回忆录《岁月回眸》,还有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襄渝铁路完成台本》,试图从当事人的记述,从当时的政治环境背景寻找一些线索,但是疑惑太多,到铁路沿线考察一遍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国庆节购买了安康到宣汉的慢车票开始了我的行程.....
从1968年2月,电令驻扎在东北的铁道兵第6师第一批入川到今年2018年10月,半个世纪已经悄然逝去,曾经的“热血沸腾青春年华”,现在都变成“两鬓霜染写满沧桑”。他们相识在纯真年代,相知在艰苦的岁月,他们有的只在部队待了2-3年,在人生中并不算长,但确是他们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的日子,是他们一辈子的情节。他们在微信里名称叫的最多是“铁军”、“铁兵”、“老铁”、“老兵”。出门在外一说是铁道兵,“我是5808的,我是学兵13连的,我是二师九团的,大家都感到亲切,觉得是一家人,这些年他们自发组织各类联谊会组织重走襄渝铁路,寻根访故,寻找魂牵梦萦的地方。一个疑问突然在脑海闪出,为什么有这么一股浓烈的铁兵情结呢?查查资料、翻翻旧书、到实地看看,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
铁兵老战士刘昭秀铁道兵啊铁道兵,我的血管里你注入过血液,我的头脑里你灌输了一种精神,我的心里你播下了一颗种子,我永世难忘你的魂灵。你的英勇,你的业绩,你的战功。我这辈孑忘不了你,把你歌唱,把你赞颂。这是我心中的火,永远为你燃烧。
也许是他们的热血沸腾青春让他们纪念。当时他们正年轻,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他们在铁道线上淌过汗、流过血、落过泪,立过功、提过干。“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这是铁道兵战士在不同恶劣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豪言壮语。他们“背上了行装扛起了枪,满怀豪情斗志昂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大山大川。
也许是他们自己修的条条铁路让他们留念。他们“林海雪原铺新路,金沙江畔摆战场”,他们刚刚离别了天山千里雪,又到东海战风浪,他们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那个江南稻花香。你问他们要到哪里去,也许是高山峻岭,也许是海边河旁,也许是沙漠荒原,哪里需要铁路,哪里就是他们的家乡。列车鸣笛呼啸就是他们当年冲锋的号角,铁轨冲击大地就是他们一起一伏的心跳,吃过的苦,流下的汗,都会在这一瞬间化为内心的骄傲。
也许是他们朝夕相处的牺牲战友让他们怀念。在几十年铁路建设过程中,他们一直秉承着不怕苦不怕死的光荣传统。铁道兵是和平时期牺牲人数最多的一个兵种,总计有8000多人,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这么多的朝夕相处的战友离开了他们,怎能不让他们扼腕长叹、泪水长流?巴山埋忠骨,汉水荡英魂,每年清明濛濛细雨都是他们哭泣战友的热泪...
也许是给他们送水送菜的老乡让他们思念。在物质馈乏的年代,安康淳朴厚道的人民养育了他们,这位大嫂可能给他们纳过鞋,那位大哥可能同他们抗过扁担,大叔的背篓给他们送过菜,大娘给他们做的红油腊肉面还是那么的香。回家再看一看,看看那老房子还在不在,回家再摸一摸,他们头上的皱纹已爬满坡....
《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当时很流行,不知道激励了多少老铁的勇气,也不知道鼓舞了多少铁军的干劲。1966年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铁道兵领导时唱起这首歌,并说;“干革命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要志在四方!”歌里有一句:“锦绣山河铺上铁路网”,总理说,我看把铺改成织好不好?好!“铺”改为“织”,多么生动,多么豪迈。
好一个“志在四方”,好一个“锦绣山河铺路网”,正是这种豪迈铸就了他们的人生,锤炼了他们的意志,脱下军装依然是个兵,告别军旗仍然是一支劲旅,薪火传承,军魂永铸。时至今日,铁道兵被撤销三十多年年了,志在四方就像一面旗帜,时时刻刻在召唤着他们回到那激情飞扬的青春...
好了,想清楚就好写了,但是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一本汇编,全文共分为12各章节,以建设过程为主线开展...
铁兵集结,是从国家领袖决策到各师团开进,到材料运输、到临时便道修建,反映项目前期工作;
凿铁撼山,铁兵二师辖区内主要隧道、桥梁的建设情况,主要从摘录了当事人的一些回忆录,告诉人们这个隧道、那个桥梁在当年发生了什么,加之图片,力争还原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
铁骨锚山,对时任铁二师师长的倪恒昌回忆录进行整理,通过科学决策、艰苦奋战,将当年世界铁路工程史上属一属二的赵家塘特大病害工程,最终通过抗滑桩牢牢的将滑坡山体锁住的纪实。
铁花灿烂,描叙渝铁路沿线风格迥异,有特点特色的车站,空中站、桥上站、洞内站,这是其他线路上绝无仅有的..
三线铁兵,写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从学校直接组织初中毕业生,到环境恶劣的山区修建铁路的大规模“创举”,写学生兵的芳华岁月,有当年作的报告,有学兵回忆..
铁的关系,写当时民拥军、军爱民的军民鱼水情,记录旬阳人民为这条大动的建设脉倾其所有的真实写照。
铁血忠魂,写为襄渝铁路牺牲烈士的故事,既有那个年代的宣传报道,又有后人的深刻反思。
铁兵文化,收集了当年时代背景和学兵故地重游写的一些诗歌,反映当期的铁兵工地文化;
铁血恒流,写铁道兵、铁二师、铁八团的历史,按照年度为主线,将重要历史点描写的更清楚些,蓝色加粗的为铁道兵大的历史节点,在这种背景下铁二师、铁八团的历史主线也就一目了然了。
为了反映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语言环境,我将中国人民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襄渝铁路完成台本原文作为串稿词,用红色小楷填入,真实的记录那个年代..
让历史和后人记住他们的芳华襄渝,祝愿父母以及老铁叔叔们阿姨们健康长寿,幸福永驻!
襄渝铁路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是当时中国地图上不作标记的秘密国防铁路线。襄渝铁路按国家Ⅰ级标准、以“进山、分散、进洞”的战备需要进行设计的。东起湖北襄樊,西至重庆,全长895.3公里。1968年4月开始修建,1970年8月铺通到达县,1973年10月19日全线月全线建成运营,她的建成是我国筑路史上的壮举。
领袖决策20世纪60年代,中国周边国际形势陡然紧张,若发生战争,中国的经济建设、民众生活将遭受重大考验。于是,领袖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打一场恶仗的号召,要积极备战备荒。
中央决定集合全国之力建设战略大后方,作出了工业和国防布局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当时的把目光投向了巴蜀之地,他们决定把重要的军工企业迁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这些地区山高路险,易于隐蔽。加强三线的经济建设,才能为将来的战争提供充足的战备物资。
襄渝铁路是当年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战备工程,对外代号2107工程,东起湖北襄樊,西经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襄渝铁路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964年,领袖发出建设大西南的号召,经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于1965年12月勘测设计,确定修建襄樊至成都的铁路,称襄成铁路。1968年初,中央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作出了先修渝(重庆)达(县)铁路、缓建成(都)达(县)段的决定。1969年底,中央确定渝达、襄成两线合一,称襄渝铁路。
1968年6月,领袖来湖北考察谈及交通问题时表示“利用丹江水库的水上运输,是不够用的,由襄樊(2010年更名为襄阳)进四川的铁路修通了,二汽也就方便了。”1969年夏,领袖再次来到湖北视察。他指示,焦枝线修好了,然后再经湘西向南延伸,修至广西柳州,同时修从襄樊入四川的铁路,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1969年12月29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令员何辉燕等人参加,总理手拿一幅中国地图说,领袖亲自确定了襄渝铁路的走向,这条线路要快修。修好这条铁路,四川就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局面,“天府之国”交通就活了。这个任务就交给铁道兵了,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把铁路早日修起来!”
领袖的亲自号召,总理的殷切嘱托,激励着各地的筑路铁道兵,他们加紧了襄渝铁路东线的全面施工。为了尽早开工,在1968年2月15日电令,正在大兴安岭林区的铁道兵进入四川。在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铁6师战士们头顶雪花,脚踩棉鞋,日夜兼程向火热的重庆山城开进。两个月后,一队队刚刚修完成昆线的铁道兵战士们,没顾上洗一洗军衣上的汗渍,从金沙江畔、大凉山麓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巴蜀之地。
党的九大后在伟大领袖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中国人民铁道兵指战员从四面八方开进了襄渝铁路工地,他们背负着人民的希望,迎着两个阶级两个路线斗争的风雨,爬山涉水奋勇向前...
艰难险峻襄渝铁路沿线山高峰险,川大流急,东段为鄂西北丘陵低山区,中段为秦岭巴山区,西段为四川盆地丘陵区。
铁路横穿武当山、白云山,再经华蓥山、中梁山,在仙人渡、旬阳、3跨汉江,9跨东河,7跨将军河,33次跨后河,在北部跨嘉陵江。沿线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地势险峻。
全线座;有桥梁716座,最高的达78米,最长的达1600多米。桥隧长度占线%。桥高隧长,许多地段上旁悬崖,下临深涧,有36座车站股道不得不建在桥上或延伸到隧道里,襄渝铁路陕西段桥隧折合单线公里,为线%。
铁道兵修建襄渝铁路共部署了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共23.6万兵力。鄂、陕、川三省动员大量民兵配属铁道兵各师施工。1971年襄渝铁路进入施工高潮时,湖北省动员民兵14万,陕西省动员民兵和学生15万,四川省动员民兵30万,三省总计动员民兵59万,军民筑路大军共达83万兵力,这是一条铁道兵和民工靠着肩挑背扛,在悬崖峭壁之中硬是用双手和铁锹凿出的铁路线。
兵力部署铁道兵8个师是铁道兵第1、第2、第6、第7、第8、第10、第11、第13师;襄渝线个师属团,所属师的师部不在襄渝线团,铁道兵第12师的第60团,铁道兵第14师的第70团。2个独立团是汽车团、机械团。
1969年底,成立了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对襄渝铁路西段的铁道兵第6、第7、第8师进行面对面的领导。襄渝铁路中段、东段的铁道兵第2师、第10师、第11师、第1师、第13师则由铁道兵直接领导,指挥机构常驻安康县。
襄渝铁路西段:1968年4月展开施工。1968年2月,电令驻扎在东北的铁道兵第6师迅速入川,负责县高滩到镇巴县松树施工。6月,从成昆线师少量分队进入渝达铁路工地;成昆线师调入四川万源,负责镇巴县松树到四川省宣汉县毛坝施工。
襄渝铁路东段:1969年3月展开施工,中央为支援“二汽”建设,决定襄成铁路东段尽快开工,铁道兵第1师从成昆线撤下,进入湖北境内展开施工。下半年,调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13师,负责湖北省郧县胡家营到白河县松潭沟施工。
襄渝铁路中段:1970年3月展开施工。10师进入陕南旬阳,负责白河县松潭沟到旬阳县高鼻梁施工。福建的铁道兵11师调到陕南安康,负责旬阳县高鼻梁到安康县大竹园施工;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2师被调入陕南,负责大竹园到县高滩施工。
回国参战1970年5月9日,下达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即铁2师)从越南回国命令。6月下旬经友谊关回国,进驻陕西地区,休整两月后,投入襄渝线日,师部驻陕西省县城关镇,在管区内从东至西按8团、6团、10团、7团、9团部署。
铁6团1969年12月奉命回国,驻湖北枣阳。1970年3月25日,部队以拉练的形式经安康进入陕西施工工地,团部驻洞河。
铁7团1970年6月21日回国后在陕西汉阴整训,8月20日离开汉阴进驻芭蕉口。
铁8团1969年12月配属13师,担任襄渝线莫安段新建任务,团部驻湖北谷城。70年6月20日,8团由湖北谷城县五山区调驻陕西省县蒿坪区。
铁9团。1970年6月30日部队回国后在陕西石泉整训。7月8日,九团四营营长文道臣、教导员黄光裕带领部队回国,这是一支最后撤离越南的援越抗美部队。9点45分,军列越过国境线,回到祖国。换装后经郑州去西安,再从西安乘车到恒口,步行两天,抵达高桥。修建山圣寨隧道、权河车站、任河大桥。9月6日,九团进入施工现场,团部驻高桥。
铁10团1969年3月奉命回国,团部进驻湖北谷城县,参加襄渝线月,十团进驻陕西,团部驻汉江支流—任河河畔的县瓦房店。
部队开拔记述人:十团某部排长1970年冬,我们连铺轨至湖北六里坪后奉命开往。从湖北武当山的六里坪至陕西,山高路险。第一天乘车去陕西白河时,我和五、六班战友(共37人)乘坐的那辆车在急转弯时差点与迎面开来的汽车相撞。两辆相向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我坐的那辆解放牌汽车的右后轮已有半支悬空,情况十分紧急。此时,两车车厢之间的距离还不到15公分。情急之下,我叫对方(兄弟部队)的司机踩住刹车,让我们先行;叫我坐在车厢边的战友抓住对方的车厢板,交替用力,向前移动,随汽车缓慢前行,擦车而过,才脱离险境。
第二天,我们在的蒿坪宿营。第三天,天还没亮,我们就背着包和压缩饼干,顶着风雪,翻越炮台梁,向挺进。那时,蒿坪至的公路已经修通,各部队都在抓紧准备开工,汽车运输十分紧张。为减轻运输压力,部队从恒口和蒿坪进入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徒步开进。我们连只是其中之一。
蒿坪至的公路里程为85公里。为尽快赶到目的地,我们在翻越炮台梁时没有走盘山公路,而是直接走小道前进。也没有安排在路上休息的时间。连队往后传的口令就两个字“跟上!”传了一遍又一遍。到了中午,大家从挎包里拿出压缩饼干边走边吃,但不准放慢前进的步伐。
大雪天在高山上行军,对我们连从广东怀集县、湖北公安县等平原或平坝地区入伍的战友来说是个考验。我见六班战士肖学华(广东怀集县人)实在走不动了,为了不让他掉队,我还背了他一段路程。他们几次要求在路上休息一下的请求全被拒绝。困了,我们就边走边唱《铁道兵志在四方》(黄荣森词、郑志洁曲):“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呀织上铁路网……”一唱起这首歌,大家就来了精神,加快了步伐。但由于路途较远,直到晚上7点半,我们才赶到县城对岸,汉江支流——任河河畔的一个山头上支帐篷,安床铺。
山高不可怕,石头用处大,石头石墙盖石瓦,万山丛中安新家。有的整个师的工程设备、物资,都是肩挑背扛到工地。有的部队甚至徒步行军8天;战士的鞋子破了,就光着脚翻山越岭。连队住帐篷,或用茅草搭盖简陋住房。有些部队初到工地,粮食、蔬菜一时不能供应,就以面糊拌盐水充饥。
汉江纤夫1970年初,秦岭深山,寒风刺骨,大雪封山,铁道兵走了350公里的山路,终于抵达陕西省县,正当他们撸着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战士们傻眼了。原来,县根本就没有通公路,当地的人连汽车都没见过,怎么办呢?战士们发现,当地老百姓都是沿着汉江,通过竹筏或者竹排运送物资,条件十分艰苦,因此,由于山路运输不方便,汉江成为安康山区铁道兵的物资供给线。他们在运送物资的过程中,要经过汉江上最危险的滩,在这里,水流速度很快,战士们竹排的舵头稍微掌握的不好的话,就会船毁人亡。
工地建设突飞猛进,油料供应发生了困难,指战员虚心向人民学习,拜老船工为师,把油桶扎成油排,沿着汉江运送。红旗引路压狂涛,万船齐发争分秒,建设物资滚滚来,千里汉江赞歌高。
记述人:时任八团九连担任一班班长1970年7月,部队移防到安康修建襄渝铁路陕西段。陕南地区山高谷深,交通闭塞,三百多公里长的待修铁路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部队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汉江水运和人挑肩扛。下旬,营里派我和七连韩班长从湖北老河口押运物资到安康。我们雇了一条大木船,装好物资后溯江而上。艄公在船上撑船掌舵,我俩在岸上拉纤。由于天气炎热,我们光着膀子,赤着双脚,穿行于江边的崎岖小道,有如长江三峡的“裸体纤夫”。一、两天工夫身上就晒起了水泡,然后就成块成块地脱皮。一日三餐在船上生火做饭,船上生活条件很差,每餐绝大多数都是南瓜熬玉米碴。锅盖由船上唯一的一个木盆代替,早晚艄公用它洗脸洗脚,做饭时拿它当锅盖。我一端起饭碗想到这里,怎么也咽不下去,但为了补充超强的体能消耗,只有强忍着吃。有时渴极了,来不及烧开水,捧着江水就喝。结果我得了急性肠炎,上吐下泻,浑身无力,连爬上船舷的劲都没有。一天我们经过旬阳一个地方,看见有人在山头上作业,韩班长上去一看,原来是铁十师的一个连队在施工。他说明情况,从这个连队要了治拉肚子的药和一包白糖,我服下去后很快就恢复了。我们在船上生活了七、八天,把物资押运到安康后交给团转运站,再分送到各连队。
绝壁凿岩襄渝铁路陕西段铁路总长264公里,经白河县、旬阳县、安康县、县、镇巴县等县,山重水复,地形险峻,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物资缺乏,交通困难,数百公里长的铁路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当时全国仅有四个县不通汽车,其中就有安康两个县—县和旬阳县,施工初期,建桥筑路所需的钢材、水泥、枕木以及生活所需的粮食等物资根本没办法用汽车运送,成千上万吨建材和物资主要靠人力肩挑背扛,为便于机械设备和部队装备的运输,必须先修公路和便道,才能展开铁路施工。
古人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襄渝线要穿越古人望山兴叹的蜀道沿线山高地险,交通闭塞,平均每修一公里铁路就有修建三、四公里,在这样的悬崖峭壁在这里修一条公路,比在平原上修一条铁路还要难。路是人走出来的,战士们要在没有有人走过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汗水随着铁锤落,锤声叮当震山河。
1970年初陕西省开始突击抢修了5条支铁公路(恒紫、渔紫、镇旬、安旬、荀白),陕西省公路局、陕西民兵和铁道兵参与了修建。这5条支铁公路和铁道兵、民兵修的便道、林场公路加起来全长达3140公里,是陕西段铁路正线倍多。这是一条靠战士和民工肩挑背扛,绝壁凿路,用鲜血染红的蜀道。
新建的公路通车了,它改变了没有公路,不通汽车的历史。为庆祝这一伟大的历史性变化,人开怀了,汉江沸腾了。从来就没见过汽车的人大开眼界,都认为它的力气比牛大,驼得多,跑得快,爬坡也很有能耐。但不知道它吃什么。有的人为了欢迎汽车的到来,还拿核桃去喂它。这可是人们最喜欢吃的好东西,希望它吃饱了驼得更多,跑得更快。
在无产阶级中更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用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大批机械装备武装筑路大军,把铁路实施工程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丰衣足食初到工地,没有房屋,筑路战士们就用蓝天当被,地作床。粮食运不来,他们就以面糊当饭,盐水当菜。
记述人:时任铁二师师长倪恒昌陕南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几个师的驻地都没有有什么蔬菜,后勤供应很困难,由于部队工程项目施工务很紧张,一开始顾不上在生活方面花费精力,使很多战士因营养跟不上而得了夜盲症,影响了工程.我们师就把解决三万多部队和民兵的生活问上议事日程,认真考虑解决方案。
当时由国家部派人在安康坐阵帮助解决整个襄渝线施工部队主副食品供应问题,主食(米面杂粮)猪肉和鱼的供应的很好,只是各种蔬菜无着落,我们师领导和师后勤部的动同志认真研究了面临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发动部队和民兵利用驻地周围的空地自已开荒种菜,由师团供应部门帮助解决蔬菜种子;二是组织物资供应部门人员到外地采购一些易保存的蔬菜,如萝卜、土豆、大白菜、大葱、大蒜等;三是师团都办起炸油厂、面粉厂,各营自已生豆芽、做豆腐,师前里还号召部队养猪、养羊、养鸡,就地取材,自已挖石牒做燃料。由于措施有力,较好地解决了部队的生活供应问题,增强了部队官兵的体质,保证了各项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记述人:铁兵老战士这里汉江流急、高山耸立,除了陡峭贫脊的山地,找不到一块可大面积种植蔬菜的地块儿,连队派给养员出去买菜,经常是空手而归。怎么办?大家只好将军用脱水干菜和黄豆加在一起煮着吃。二十多天后,战士们的皮肤开始变粗发暗,嘴唇干裂脱皮,牙根红肿,眼神无光。领导在鼓励战士们用红军精神战胜困难的同时,发动各班利用繁重的施工训练间隙,在山脚下,江岸边,宿舍旁,见缝插针开垦小菜园……两个多月后,各班的菜地有收获了,加之后来团里给连队派了给养车,可从安康、十堰等地拉菜回来,这场“菜荒”终于过去。现在每每想起当年的场景,我总是百感交集;我们不愧是铁的铁道兵。我们为了战备,为了建设祖国,以苦为乐,虽苦犹荣。我们是一支值得共和国铭记,不负人民厚望的克难之旅、光荣之师!